街市
公元1028年,东京街头。宽阔的御道两边人头攒动,只见几百名妙龄少女正从皇宫大门翩然而出,或骑马或步行,引得人们翘首观望的正是她们。刚刚不久之前,他们还在皇上的寿辰庆典上进行了技艺非凡的表演。这些女孩子是从京城各类演出团体中层层选拔出来的。个个服饰华焕,眉清目秀,容姿窈窕。就连夹杂在人群中的英国大胡子也不断地伸出大拇指叫好:“very good! very good!”市民门当然不能放弃这个难逢的机会,因为在获得心神愉悦的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最时髦的装扮。你看王婆婆对前面小娃身着百摺曳地长裙赞不绝口,李娘娘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个年龄稍大的女娃头上带的由百花编制的花冠。自己虽然老了,但是这些装扮或许可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人群中最活跃的当然是那些青年男女,往往被吸引得跟着队伍跑,这也许就是宋朝的“追星族”吧。
夜间的都市更加热闹,主要商业街是通宵不息的。被称为世界大都市的东京人口达一百多万(据西方研究家云,当时这里的的夜生活要比佛罗伦萨更胜一筹)。由于人口密集,所以房舍毗连,街道狭窄,使得市声更加喧嚣。傍晚时分,店铺都点上灯烛,街畔还摆上了许多临时小摊。衣饰珠宝、土特鲜果无所不有。人们还会常常遇到围观的人群,那其中大约是使枪弄棒者,或者是中国早期的驯兽师们。这时的茶馆也不是个清净的去处,因为时常有能唱几句的小娃前来,为的是能挣点日常生活的补贴。达官贵人们常常是把优伶们叫到家里去演唱,而在这里可容纳五、六十人,甚至百把十人的剧院(当时称为瓦栏,其中有些只是简陋的搭棚而已)几乎随处可以找到。此时,这里正有许多人被优伶们激越的唱腔和俊俏的扮相所吸引。
总之,宋朝的夜市,对平民百姓来说无疑是一杯琼浆玉液、清风甘露,街区已不封闭,夜禁已经消除,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游逛,玩耍,饮食,娱乐,甚至打情骂俏,展示技艺。“夜行山步鼓咚咚,小市优场炬火红”,陆游所描述的夜市街景当时已屡见不鲜。
饮食
饮食
东京(现开封)酒楼较有名气者有72家,每家每日起码有千人以上光顾。这些酒楼不但建筑宏伟,而且布局精巧,有的酒楼其高度竟可与皇宫一争高低。楼内有院,院中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可谓一步一景。当然到酒楼来的大都是生意人,或者是官宦士人。对多数市民来讲,常去的还是一般面馆为多。
即便是以面食为主的餐馆在宋朝也是规模颇大,从业人员上百人的业户并不少见,而且名目繁多。如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薛家羊饭,郑家油饼,王家乳酪,石逢巴子肉,宋五嫂湖上鱼羹等等数不胜数。据说临安城内只是鳖鱼馆就有200多家。如果你能亲历一遭,肯定还会享受到这里的一流服务,饭前倒茶,饭后献果,有急事备有快餐,饭量小可以稍要稍算钱。点菜上饭既快且准,如有半点差错,“上帝”可以大光其火。
如果你还有兴趣,不妨再到夜市摊点去走一趟,夜市游人最多的地方必定是各类小吃集中的地方,这里的各色小吃有肉前杈子,五色法豆,雪泡豆儿,水荔枝糕,澄沙团子,熬鸡丝粉,鸡肠,蜜糕,猪胰胡饼,焦酸馅馒头。还有一种叫螺蛳滴酥的乳制品,是用牛乳煮沸加糖浆和羊脂作成的,形如螺蛳(犹如今天的冰激棱吧)。仅海味也有酒蜊、酒浸龟脚、瓦螺头、小丁鱼头、紫鱼、鱼膘、蚶子鲭子等一、二百种。各类茶饮如松子泡茶、福仁泡茶、蜜饯金橙子茶、盐笋芝麻木犀泡茶、熏豆子茶、姜茶、瓜仁栗丝盐笋芝麻玫瑰香茶等等不一而足,另外什么混沌、豆腐、麻饼、蒸糕、各色小包、禽畜汤羹等也一应俱全。据说皇宫也常常派人在此品尝,暗中学习烹调技术呢。
观潮
观潮
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每年的观潮活动更是规模浩大。各等官民这一天几乎是顷城而出。钱塘江水顷刻间轰轰隆隆劈天盖地而来,几百名壮汉手持彩旗跳如水中,翻滚腾挪,百般游戏,最终以旗子不沾水为优胜者。据说弄潮者有一百多人,各个披头散发、裸体文身,潮浪越大,越显身手,简直就是当代冲浪运动的先驱者。还有一些艺技人也跃如入了潮头,在浪尖上踏木棍,表演水傀儡、撮弄、水百戏等,更以声势阔大、表演繁复吸引观众。当然制造这一声势的更主要的还是观潮的民众。每年八月十八日的前几天,从庙子头到六和塔绵亘三十余里布满专为观潮而扎起来的彩棚,好的观察位置往往被官宦贵族占去。小商贩们当然不肯失去这赚钱的机会,许多平时的积压物资也被拿了出来。
皇帝和近臣此时也来观潮,皇家海军还利用这一天在江中布满舰只,从西兴、龙山两地排布开来,潮水涨满之后开始实战演习,数百艨舰互相追逐、火箭纷飞,试炮放烟,隆响阵阵……演习壮观的情景和惊心动魄的场面往往成为人们一年中的谈资。北宋潘阆曾有《酒泉子》词追述这一情景:“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另外还有一则和观潮有关的佳话流传了许多年。说是美貌的顺娘在观潮时不慎落如水中,同街的男青年乐小舍此时恰好在离顺娘不远的地方观潮,乐小舍平时爱慕顺娘,只因门户悬殊,难以接近。他抓住这一天赐良机,纵身跳如水中,把顺娘抱了上来,最终的结局正如人们期待的那样。
刘书章